文圖/復興
在往惠蓀農場的路上路邊發現一個三酸小棧的的小商店,總令人好奇,到底賣甚麼葫蘆? 本文就來介紹這個跟「甘油酯」沒有半點關係的產業的故事。
仁愛鄉的互助村和新生村所轄的範圍包括了清流、中原、眉原三個部落,居民以泰雅族和賽德克族為主。這裡是仁愛鄉海拔最低的部落,高僅約500公尺,居民幾乎以從事農業為生,但因土地利用受坡度和氣候的限制,只能種植耐旱的農作,主要農作有青梅、檸檬、楊梅及稻米等。
這裡大部分農民年事已高,農民大多是小規模種植,長期放任式管理下,作物產量不高且賣相差,不但無法提升產值,也面臨年輕人留不住、大量流失勞動人口的問題,種種因素造成原鄉逐漸沒落。
為了改善部落地區產業發展得更好,政府很早就介入,在農會輔導下相繼成立了青梅產銷班及檸檬產銷班,打破個人單打獨鬥的做法,以團隊組織加強產生經濟效益,產銷班可以共同購買資材降低成本,農民彼此交流提升生產技術及產品品質,共同銷售降低管銷費用及開發加工品提升產品價值,但是由於青梅、楊梅一年只能收成一次,檸檬也只有7月~9月採收,因此單僅是販售鮮果對農民經濟上的幫助有限。
107年開始,部落獲選為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產業創新價值計畫-扶植產業聚落」的扶植對象,於是在南投縣政府原民局輔導推動之下,在108年成立原住民果樹生產合作社,合作社的名稱就以青梅、檸檬和楊梅這三樣特色作物所交集的要素「酸滋味」作為思考,冠上區域的行政區互助村、新生村的簡稱後,於是表達一個產業二個村三個部落的「仁愛互新三酸合作社」於焉誕生。
合作社最開始是由19名軍公教退休人員及在地的代表與村長組成組織,扶植計畫特別對原物料保存的問題,和在既有的「三酸」產業基礎上,於資金、勞力、技術、行銷四大層面上予以扶助,輔導建立固定式煙燻烏梅灶工廠、租用示範觀光果園環境、協助建立三酸意象及看板、設置部落據點(專櫃展售)、辦公室電腦等硬體設備,特別是建立共同品牌開發衍生加工產品。
因為現代的消費者對健康議題非常重視,合作社在原住民族委員會及南投縣原民局的扶植下,作出了各式各樣三酸的農特產加工品:梅子醋、檸檬醋、楊梅醋及三酸酵素。這些果醋或梅釀酒都深受消費者喜歡。
在生產上,研發加工新產品也是合作社的重要任務,由於部落的資源有限,目前都還只有初級加工場,大多大規模的創新生產,還是採合作生產的方式,來創造更多亮眼的新產品,而這些產品因為有納入更多的產業成功經驗和年輕創意,因而獲得亮眼的成績。
目前合作社的作物和加工品產銷通路很多是透過公部門推廣伴手禮,除了在清流部落外面的三酸小棧作為固定展銷據點外,也積極與在地社區發展協會及周邊休閒農場、露營區等連結,以休閒農業導入觀光財的作法,拓展合作寄售的據點,盡可能讓人潮進來,與村民一起共享資源。另外跟著時代的進步,合作社也企圖在網路上開發電子商務的市場,拓展多元行銷,集眾人之力,將在地產業慢慢地發揚光大而努力著。
圖一:三酸小棧是合作社的重要門市據點
圖二:三酸意象結合檸檬的框架襯托以梅子與楊梅交錯的日出山脈、雲海的意象,象徵部落天然、有機培育的鮮美果實。
圖三:互助新生村有三個部落,在山谷緩坡間種植三酸作物
圖四:可愛的楊梅娃娃背後是示範觀光果園
圖五:五、六月是楊梅的產季
圖六:白色梅花上面的一抹紅蕊
圖七:將一級生產加工轉化為二級產品,提高價值,透過合作社協助進入三級產業行銷
圖八:梅樹開花期間,合作社與社區攜手舉辦賞梅和體驗活動,體現休閒農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