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0
金生藤椅店的華麗轉身
文:莫小倩  圖:盧錫民/唐淑惠 /王堯弘

南盛街 30 號曾經是一家老藤椅工廠,產品賣到台灣各地的家具行,回顧老街屋的歷史,看這家藤椅店如何從養活一家人的小工廠,華麗轉身成為蘊涵埔里文化底韻,推廣在地生活美學的水沙連雜誌社社址,就讓我們從雜誌復刊發行、雜誌社新址掛牌那天開始談起。
復刊揭牌儀式

福地福人居 雜誌社遷入老屋
1995 年創刊的水沙連雜誌,在發行了48 期後,一度停刊 6 年,現在終於回來了。49 期復刊首發本,也是 2022 春季號、夏季號電子刊的合訂紙本在 2022 年 7 月 29 日假新社址:埔里鎮南盛街 30 號舉行復刊首發儀式,並為雜誌社的新家正式掛牌,向外宣布水沙連深耕地方的進度與決心。
第七任社長康翠敏一肩扛起社長重任並擔任了發行人的角色,她表示南盛街 30 號是她公公盧金生起家立業的福地,他在民國 57 年起造這棟房屋,作為藤椅工廠,老屋已
經有 55 年歷史了。發刊儀式當天,雜誌社騎樓擺滿各式發亮的老藤椅接待現場貴賓,相當特別,也默默陳述現場景物的前世今生。
當創社長陳淑燕與康社長用古董級的藤製嬰兒車推出剛誕生的 49 期復刊號時,老樹新枝的意象讓現場瀰漫著動人而溫馨的氣氛。
雜誌社寄身在這棟歲月潤澤的老建築,藤製家具靄靄發出古典的光澤,不禁令人好奇這間房子的故事。
兩位社長推出藤製嬰兒椅

閱讀老屋 耙梳藤椅店的前世金生
雜誌社鄰近第三市場, 乃庶民日常活動頻繁的市井街衢,古樸的洗石子老屋,藏著歲月的痕跡。這棟房子前段是民國五十七年建造,六十年再增建後段,作為埔里少數的藤家具廠,它見證台灣藤業的興衰,也參與貢獻了民國六、七 0 年代的台灣經濟奇蹟。工廠歇業已三十多年,但房屋中央挑高的特殊樓井與載貨梯位置,透露著它不是一般的民宅,而是一棟已退役的老藤椅工廠。老工廠房子後由二兒子盧錫民繼承轉為住家,921 地震後多有損傷,幾經整修成為現在樣貌。
藤椅店創辦人盧金生原本是恆春人,幼時家裡赤貧謀生無路,於是聽從娶了埔里女子為妻的長兄建言,舉家移居到不靠海的埔里尋找機會。金生年少不愛讀書,但是很能吃苦,甚麼工作他都願意做。初到埔里他年僅 12 歲,平日不僅幫忙背兄長的大兒子 ( 原盧內科診所盧勝堂醫師 )、照顧侄兒外,還能跟著父親上山鋸木、燒木炭、裁木屐底等粗重工作。但年輕的心靈中早已知道一定要習得手藝,當上師傅,自行創業才能脫貧。
 
民國56年子女與跑全省業務的三陽125雙管機車合照

從南昌街到南盛街 埔里做藤椅的兩兄弟
到了 16-7 歲時,盧金生到南昌街當學徒,學做藤椅。他勤勞又肯學,後來師傅跑了,他跟老闆就拿別人的藤椅來拆解,用反向揣摩的方式破解工序,並自行改造。民國四十一年,金生 18 歲,他與兄長一起在現在蘇媽媽湯圓的對面,租了間小店面經營藤椅店,也算是青年創業的先驅,過沒幾年兄弟就存了第一桶金買下現在南昌街 44 號的空地蓋一間竹管屋,從此在埔里,人都稱他們是做藤椅的兩兄弟。民國46 年他與李翠娥結婚,隔年大兒子出生前,盧金生才與兄長分戶並在所買的空地再加蓋一間竹管屋,但是金生藤椅店的名號則是到民國五十年,也就是二兒子出生後一年,才正式獨立登記並當家做主。當時聘請的女工都是只有 12~13 歲就來當學徒的,編椅底細活就由她們來做,男工就負責釘椅腳和基座。民國五十七年南昌街工廠空間已經不敷使用,於是在南盛街購買了現今作為雜誌社的地方蓋新房子。
民國58-59年生意漸漸好轉, 女孩工漸多

華麗轉身為雜誌社  賦予老屋新生命
南盛街位在大埔城靠近東門的舊街區,當時盧玉生與盧金生兄弟在此經營藤椅店 ( 工廠 ),門前空曠的場地是堆放藤材的好場所,當時從九江街到忠孝路這段是沒有馬路貫穿的,一直到民國 76 年因為市場遷移,附近交通需求,盧氏兄弟和鄰居們無償捐出土地,讓鎮公所開路,現在民眾才可以從忠孝路那頭通暢抵達第三市場,造就現在的經濟繁盛。
 
民國40年代金生藤椅店創辦人盧金生與兄長盧玉生

不過意義最大的是,工廠歇業三十多年後,二媳婦康翠敏接任水沙連雜誌社社長,向公公說明老工廠將要華麗轉身為文化事業雜誌社,隨即獲得一向熱心公益的盧老先生的認同,他說自己讀書不多,但是知道辦雜誌是很辛苦,對地方也很重要。於是盧家就無償提供老屋的一樓廳舍供雜誌社使用,表達對地方文化的支持與回饋。

老藤藝傳承新文藝
回顧金生藤椅店的歷史,發現原來這裡就是金生診所盧錫民醫師的老家,盧金生即是盧醫師的父親,也就是雜誌社康社長的公公。而盧家兄弟一家老小都是靠藤椅養大,並培育出優秀的醫師子弟。在 1960 年代客廳即工廠的時代,台灣經濟開始起飛,金生藤椅店的崛起故事,其實就是早期埔里人拚搏精神的時代縮影與典型記憶,如今雖然藤椅店已經停業,但是上一代先人胼手打拼,培養下一代子弟更上層樓,並繼續在鄉里行醫開業,而後代也不忘本的以父親之名作為診所名稱,這樣的故事成就埔里囝仔的特質,具有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意義。
 
民國57年代師傅在南盛街30號工廠工作

卸下藤椅店招牌的老屋窗櫺依舊、樓井昂然,老屋功成不退,逕自華麗轉身成為銜命推廣在地文化、打造美好家園的水沙連雜誌社的新家,意義非常大。雜誌社感受前人勤奮拚搏的精神,薪火相傳,後代已欣然接下使命,期盼讓水沙連的故事,繼續在台灣的中心傳唱下去。
 
金生藤椅店華麗轉身為雜誌社的故事見證台灣的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