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3
如果,人間有一種真實 —埔里奇人黃炳松 (1933-2021)
文/唐淑惠
    黃炳松,他是說做就做的創業家;一位或狂或俠的生意人;他是心中無歲月,年過八旬開始畫畫、寫歌的藝術家;他也是有遠見的生態家,熱衷於種樹。在樸素藝術的熱情中,有著對商業市場的敏銳;身在爾虞我詐的商場中,卻有著俠義正氣;以投資房地產起家,但又買了許多不能蓋房子的山坡地,不賣不開發,用心良苦。
    這麼精采的90年人生,有可能用一句話形容嗎?













​​​▌黃炳松(中排左)身兼父兄之責,後排右起為弟妹瓊珠、國彬、國隆,中排右起為妻子周雪鳳、母親,前排右起為兒女鈺婷、碩基、鈺青、鈺民。攝於1965年(翻拍自《黃家三代埔里情,落地生根一百年》)
腳踏下去,路就會走出來
   在物質匱乏、家族食指浩繁的年代,長子往往肩負重任,早早就必須工作,幫父母養家。下有四個弟弟、一個妹妹的黃炳松也不例外,雖然他從小就喜歡看文藝刊物、寫文章,作文還曾獲得全縣第三名,甚至嚮往當記者、詩人或開書店,但初中畢業就不得不協助父親在埔里街上的雜貨店與板材店。雖然家中無法繼續栽培,令年少的黃炳松苦悶過一陣子,但他骨子裡源源不絕的活力與聰穎轉而展現在生意頭腦上。初中甫畢業,就寫得一手好毛筆的他,突發奇想沾金粉來賣春聯。當時大部份家戶春聯都是印好的,更沒人想過要用金粉來裝點春聯,這在當時可謂創舉。
    27歲那年,父親黃移圳過世,黃炳松一肩擔起照顧妻女、弟妹的責任,當時他的么妹黃瓊珠才九歲!他與妻子周雪鳳克勤克儉,把弟妹與四個兒女拉拔長大。在民國六十年代,經濟快速起飛,夫妻倆以一塊梅子園山坡地為起點,展開房地產事業,將原本「亞何商店」頂讓給別人,改成立「亞何土地開發公司」,從事土地買賣。在那個「只要肯做,泥土也會變黃金」的年代,像他這樣的創業家不在少數。然而能像他有獨到眼光,用藝術來創業,成為藝術市場與休閒產業的先趨,可就屈指可數了。
    1978年黃炳松創辦《埔里鄉情雜誌》,後與素人石雕藝術家林淵結下不解之緣,並擔任他的經紀人。爾後在1987年將其作品全數收藏,設立「牛耳石雕公園」。這兩項創舉都為埔里奠下淵遠流長的文化資產。做為家族後盾的長子黃炳松,為父母培養出三個博士弟妹、一個醫生弟弟,自己也活出另一種不遜色、甚至更精采的人生。「腳踏下去,路就會走出來了。」長女黃鈺民這麼詮釋父親的座右銘,這句話非常貼切地展現他過人的膽識與義無反顧的開拓精神。
   
脾氣很大,來自對「真」與「善」的追求
    如果要說黃炳松的脾氣很大,親近的好友、家人應該都不會反對。這脾氣的「氣」,是唯我獨尊的專斷自信;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理直氣壯;是剛直不阿的浩然正氣;更是濟弱扶貧的俠義之氣。













▌黃炳松大半輩子都在做生意,但朋友都是藝術家,圖為與朱銘夫婦合影(黃鈺民提供,翻拍自《松鳳良緣》) 
    小時候因二弟黃炳煌到埔里警察分局打桌球,卻意外遭到污陷,那時也才15、6歲的黃炳松看到自己的弟弟跪在地上接受拷問,便大聲責問警察,甚至重重敲了桌子,警察大怒直接將他關入牢房。雖然是年少衝動,但仗義大哥的風範不言而諭。
    民國67年,46歲的黃炳松在擔任議員期間,因不滿縣長在議會的答覆,要撰寫大字報舉發縣長,還曾被列入國民黨黑名單。再加上當時賄選風氣很盛,黃炳松覺得這樣的仕途沒什麼意義,不如把政治獻金拿來辦雜誌,於是《埔里鄉情》成為戒嚴時非常少數的地方刊物,紀錄埔里珍貴的地方歷史。在當時沒有周休二日、不知何為「休閒」、「藝術總是高高在上」的年代,黃炳松從心底熱愛、欣賞林淵石雕作品,頗有遠見地創立牛耳石雕公園。他曾與藝術顧問公司合作策展林淵石雕,卻發現對方竟賣假作品,從此拒絕與之合作,也堅決不輕易買賣作品。這些作為都源於黃炳松的「理直氣壯」,也是他骨子裡對真與善的追求。
​​​​​
你給出去的,最後都會回到你身上
    即使黃炳松後來創業有成,卻又在遲暮之年遭遇921地震,震後牛耳石雕公園重創,龐大的壓力讓他罹患了躁鬱症。所幸人生一路上,都有許多貴人相挺、家人互持,大風大浪裡走來,他總是告誡兒女要種善因,助人為樂。




















▌黃炳松與妻子周雪鳳、兒孫們的合照(黃于華提供)
    早年黃炳松開的雜貨店和房產地公司都叫『亞何』,女兒黃鈺民回憶:「我們還曾經收過『埔里阿何  收』的感謝信。原來是爸爸在醫院看到有人沒錢開刀,他就會拿錢給對方應急,他也只會說自己是「埔里阿何」。
    長男黃碩基也曾形容父親是一座天秤,一端是尖頭削鐵、錙銖必較的生意人,另一端則是文采洋溢、熱心公益的文人俠客。他總是急人所急、苦人所苦,對街上流浪漢有惻隱之心,會將閒置房舍供其遮風避雨。對證嚴上人的欽服護持,讓他慨然捐出數百坪土地,促成慈濟在埔里建立完整的發展基地。對良顯堂陳綢阿嬤悉心照顧中輟學童的感佩,也讓他義不容辭捐贈百萬,響應青少年之家的興建。
    黃炳松這份以仁為懷之氣慨,也成為黃家傳承的門風。牛耳石雕公園創立逾30年,員工的流動率極低,幾乎以此為家。即使這兩年受新冠病毒疫情(COVID-19)影響,全世界的餐飲、休閒業遭遇海嘯般的重創,黃家仍將員工視之如親般照顧,在牛耳這棵大樹下,幾十個家庭被庇蔭著生活。他的名言:「你照顧別人,老天就會照顧你」「不好的東西就不要做」「你給出去的,最後都會回到你身上」。黃炳松的一生,為後人留了一個光,一個好的典範。

種樹的男人
    對年輕一輩的埔里人,或許沒親見過黃炳松,但一定見過他種的樹。
    1972年,黃炳松擔任青商會會長時,與會員們一起為埔里地理中心碑栽種黑板樹、菩提樹、肯氏南洋彬、樟樹等。1985年擔任扶輪社副社長時,在南安路杷城大圳旁,栽種成排的台灣欒樹,如今成為秋冬埔里美麗的景緻。1995年曾贈送300多棵肖楠苗給暨南大學,如今已成為林蔭茂密「哲學之路」的肖楠林。也曾在仁愛公園種植美人樹、枇杷溪溪畔種植黑板樹、榮民醫院院區種植櫻花樹等等。











▌黃炳松83歲仍堅持上街頭護樹,發言火爆直接。有人稱他「老番顛」,有人稱頌他是「真正的愛樹人」。鮮少人知道他為了樹這麼拼命的背後,是對這片土地、這座埔里小鎮深刻的愛。(圖/大埔里@報提供)
   如果說開創牛耳石雕公園,是黃炳松「藝文魂」的體現,那麼埔里舉目可見的樹,就是他關照大地的胸懷。晚年提倡「大養生」概念,他曾說:「我們一般講的養生,就是照顧自己的身體、照顧家人的身體,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人是活在大自然的中間,有這些樹啊花啊、蜘蛛和啄木鳥…不要住在水泥的地獄,懂得跟天地萬物共生,就不會相殺,就世界和平啦…這就是大養生。」堅持著這種情懷,黃炳松83歲時還拄著拐仗,跟隨「埔里PM2.5空汙減量自救會」北上凱道參與反空污遊行----埔里數次成為全台灣空氣最糟的地方,令他傷心不已。
▌俗話說「種大樹長歲壽」,畢生最愛種樹的Alita和李遠哲院長合抱他早年所種的黑板大樹(取自黃炳松臉書)

    他也曾走上街頭,抗議鎮公所不當砍除南安路旁的柳樹、黑板樹。接受《大埔里@報》採訪時,黃炳松回憶兒時的埔里小鎮:「當時每條圳溝都會有魚,溪哥、泥鰍、白鰻或鱉,我們小孩子釣魚不需要用食餌,只要在釣線末端捲成像蒼蠅的形狀,魚就會上當大咬…」他發現只要樹多的地方,圳溝、野溪的水終年不竭,難以計數的昆蟲在樹林裡生活,提供水生動物穩定的食物,「有樹林的溪流,往往能抓到最多魚…」曾在那綠蔭滿佈、魚蝦成群的自然環境中長大,出生於1933年的黃炳松就如樹一般,根是與土地緊緊相連的。這份對土地的疼惜不只在種樹,不只是在地文化,更是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孫女陳美維曾在家書《松鳳良緣》一書中提到小時候阿公 騎機車載她去上學時,常會繞路走山路,「那時我年幼無知最煩惱的就是怕看到路上有垃圾,因為阿公只要看到有任何寶特瓶、塑膠袋、甚至是用過的衛生紙,他都會命令我下車撿拾,當時,我會覺得,就算我今天多撿一個垃圾,這個世界就會變乾淨嗎?」直到長大,她才了解阿公對台灣土地的熱愛。
    法國小說《種樹的男人》,描述牧羊人以雙手和無比的毅力,持續三十四年,每天種下一百粒橡實,讓原本乾旱破敗的荒蕪之地,重新散發出健康的光芒,成為可以讓人們安居樂業的園地。牧羊人愛樹、種樹以及奉獻無私的精神,創造了新的生命與生機,更豐腴了人類與大自然互動的生命力。
   黃炳松就是埔里的牧羊人,他一輩子種了不計其數的樹、買了許多沒有開發價值的山坡地,種了很多松樹柏樹,五十年下來沒有噴過農藥,許多動物,如台灣藍鵲、白鷺鷥都回來了。這些樹是生態的樹,也是心靈的樹,更是他留給埔里人的大愛與貢獻。

反璞歸真阿里達
     前面提到黃炳松人生的天秤二端當中有文采洋溢的一邊,表現在文化藝術的能量其實非常的高,從辦雜誌、發掘林淵到創立牛耳石雕公園的時期,他就蒐集大量老照片、關心文化歷史、頻頻與藝術界主流交流互動,包括楊英風、朱銘、李賢文、席德進等多位大師都是他的座上賓,這些都影響到他後來的藝術創作,他與朱銘的交情深厚,是建立在彼此交心相惜的互動。有一段時間,黃炳松倡導「你丟我撿」保護家鄉環境的生活美德,他身體力行的行動力感動了朱銘,朱銘做了一件作品送給黃炳松,作品名稱就叫「你丟我撿」。































▌黃炳松一生活得挺拔壯闊,如今就像一棵大樹庇蔭著子孫與埔里人。(取自黃炳松臉書)

    黃炳松七十多歲以後開始爆發更多的創作能量,他取藝名為黃淵、自稱Alita(阿里達),他除了繪畫以外,還寫很多歌詞給好友王明哲譜曲,各種行動藝術、美食創發更是源源不絕,辦了好幾次的個人畫展,在85歲高齡重返東海大學餐飲管理系就讀碩士班,他人生的活力彷彿隨著歲月積累而更加充沛!那麼該如何為黃炳松畫一幅人像呢?孫女黃于華曾這麼形容阿公的圖像:「站在牛耳石雕公園裡,頭戴畫家帽,左手拿畫筆,右手敲計算機,身穿圍裙。屁股後面跟著一個探出頭的阿嬤(最強賢內助黃周雪鳳);身邊圍著一群藝術家和朋友:林淵、朱銘、楊英風、李遠哲...」十分寫實、逗趣而貼切。
    那麼,黃炳松這麼精采的90年人生,要用甚麼話來形容呢?
 「如果有人是風裡來浪裡去,仍清新如明鏡、執拗如頑童,率性又真實,那應該就是——黃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