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梓頎
圖/唐淑惠
水是上天給埔里人最珍貴的禮物。
埔里位於四面環山的盆地,中央山脈帶來豐沛雨水,地下水資源充足,孕育多處湧泉,也因此以高品質飲用水與農特產品聞名全台。然而,這片水源是否真的能永續無虞?在揭開答案前,不妨先談埔里的媽祖信仰。
媽祖原為海神,但在內山的埔里卻有香火鼎盛的媽祖廟。不同於多數地區於二、三月慶祝媽祖誕辰,埔里則有獨特的「九月瘋媽祖」,其源由其實與旱災有關。光緒年間,眉溪乾涸,農田無水可灌;1908 年北烘圳水源不足,民心惶惶。當時鎮民在媽祖指示下巡勘,果然湧泉再現,圳水暢流,農作豐收。自此居民為感念庇佑,年年於九月舉行遶境,祈求風調雨順。由此,埔里在不臨海的環境中,逐漸建立了與水源密切相關的媽祖信仰。
現代的埔里民生用水建設始於 1923 年,在水頭里牛洞隧道附近設置取水口。百年以來,埔里盆地如同「流著奶與蜜的應許之地」,即使台灣多次面臨缺水危機,當地居民卻少有水荒之苦。然而,豐沛表象下仍潛藏隱憂。
近年來,埔里的水議題引發社會矚目,包括麒麟里垃圾掩埋場、一新里旅館開發案,以及杷城大圳長期承受市區污水的問題並進行整治工程,都凸顯水環境面臨的壓力與挑戰。本刊特別策劃「埔里水議題的現況與挑戰」,帶領讀者從信仰、歷史到現實,重新檢視這片盆地如何在祝福與隱憂之間前行。究竟,媽祖是否仍能護佑埔里人再度渡過難關?這將是我們必須直面的真實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