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8
春夏踏青,上山賞杜鵑
文・ 圖/  沈揮勝


在廣泛認知中,杜鵑花多以灌木型態在各公園、機關、學校花圃呈現,最常見的是豔紫杜鵑。這種杜鵑原產於日本,經長期育種,除紫紅色花外,也出現粉紅、白色等品系,可以常年綻放,成了絕佳園藝植物,盛開時花團錦簇,在中國大陸另博得「錦繡杜鵑」稱號。

但事實上,除此之外台灣本島至少有15種原生杜鵑花,若按廣義分類甚至有22種之多,這些杜鵑不乏樹形高大的喬木行杜鵑。其中離埔里生活圈最近的就叫「埔里杜鵑」(也叫南澳杜鵑),分布海拔約為300到2700公尺,從埔里觀音瀑布到翠峰一帶,路旁看到的灌木型或3、4公尺高的小喬木型,開著粉紅色小花的杜鵑,絕大部分都是埔里杜鵑(圖一)。






包括卓社林道兩側、奧萬大山區,以及魚池鄉頭社後尖山、日月潭水社大山步道和大尖山稜線、丹大林道一線也都有分布。它們的盛花期從3月到6月(圖二),其他月份也見零星綻放;花頂生雄蕊5枚,可據與雄蕊8至10枚的紅毛杜鵑作為辨識依據。


(圖二)


除了埔里杜鵑,水沙連地區最讓人讚嘆的是生長在海拔1300至2400公尺左右稜線上的「台灣杜鵑」!台灣杜鵑成喬木型(大樹型),樹高可長到20公尺以上。日月潭水社大山(圖三)和大尖山稜線都可發現有純林狀態強勢分布,杉林溪也很多,樹型尤為高大,幹身直徑30公分者算是普通,50公分的也還常見,筆者見過最大者直徑約150公分、胸圍實測456公分,堪稱為神木級的杜鵑花(圖四)。


(圖四)




台灣杜鵑大多數長在稜線及周邊山頂附近,除非附近闢有林道,否則想探訪得費大把勁。所幸埔里附近有一處還算親民,位置在麒麟里北坑的後方山頂(圖五)。從水頭開車往武界方向,在指標9.1K附近右轉舊公路,續行800公尺遇岔路左轉約4公里抵舊武界檢查哨(橘子屋),從介壽亭旁的水泥路繼續開車約800公尺,在茶園的最頂端農路口停車(圖六),徒步往武界山邁進。

(圖五)



(圖六)

步道口標高約1400公尺,剛出發時是呈之字型山徑,路面因越野摩托車隊長期蹂躪呈溝槽狀態;轉折6個彎後,右邊菜園即為武界山頂;略過菜園續行,經柳杉林、孟宗竹林到海拔約1570公尺(獅凸魯山三角點前方50公尺)的寬闊地稍事休息,左轉下坡往橫屏山推進,約5分鐘即可見台灣杜鵑分布。

從登山口走到這裡,慢慢逛約需1小時(返程下坡較快),若續行橫屏山,整個稜線都有台灣杜鵑分布(圖七)。通常生長於海拔較高處的台灣杜鵑在4至6月開花,但此處僅約1500公尺,花期通常落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但因每年物候條件會有差異,建議上山前應先打聽清楚。


(圖七)





今年獅凸魯山至屏風山稜線的台灣杜鵑,依花苞量預估,會優於去年,但達不到前年大爆發的盛況,不過還是有些花苞相當密集,預期盛開時相當可觀。春夏踏青水沙連地區,不要錯過原生種杜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