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6
茶煮慢聊在鹿篙
圖、文.龔靖怡

鹿篙社區位在魚池鄉新城村,包含鹿篙聚落與鹹菜甕聚落。貫穿其中的主要幹道投65號縣道有個美麗的名稱──香茶巷,連結了魚池鄉與埔里鎮兩地。近幾年因著鹿篙咖啡莊園的優美景致吸引了許多觀光客造訪。鹿篙社區人口不多但有八成居民從事紅茶產業,是魚池鄉茶廠與茶園密度最高的紅茶主要聚落。

昔日的飄香歲月
2014年前後,趨於自己的好奇心,想一窺持木來鹿篙的契機與當時的經營方式,同時也想為社區留些紀錄,當年和鹿篙社區發展協會、文史工作者邱武誠老師一同合作,蒐集、整理與出版了「臺灣紅色味道-鹿篙飄香的故事」一書。也是在此機緣下,得以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日月潭與鹿篙的紅茶產業。
撰書採訪的過程中發現,許多茶農說約在清朝時期,鹿篙就有茶樹了,他們襲承阿公或阿祖的茶園至今,但發展不是一路都順利。日本政府在日治時期引進阿薩姆茶種與紅茶製茶技術與設備到台灣,並於日月潭一帶成功栽植,在一系列的補助下,不少日本企業家在此設廠、研究紅茶。
當時,小小的鹿篙就有兩間紅茶廠:持木壯造在鹿篙聚落設立的「持木茶廠,與中村圓一郎在鹹菜甕聚落設立的「中村茶廠」,都吸引了許多外地人移居到兩茶廠一帶工作和生活。國民政府來台後持木茶廠更名為鹿篙茶廠,後因台灣紅茶外銷逐漸失去競爭力,民國56年關閉鹿篙茶廠。而中村茶廠在戰爭期間設立,營運三個月後被炸毀。

現今的日月潭紅茶
目前大家熟悉的日月潭紅茶,是在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地震後的產業復興過程中,魚池鄉公所偕茶改場中部分場與魚池鄉農會期以產業再造與發展,帶動地方重建,共同為歷史悠久的紅茶找到的一條新出路,在採茶手法、茶葉製程、定價與評鑑機制上皆有所創新和改變,讓日月潭紅茶以精緻台灣茶為定位再出發。
時至今日,日月潭紅茶不僅已站穩腳步,成為當地旅遊必訪項目之一,隨之而來的是當越來越多的農民和業者加入,整體呈現的方式卻越顯單一和競爭,在各面向上持續精進與創新的小農,未必能被看見,尤其在疫情的打擊下,不少農民對未來感到堪憂。
而我發現鹿篙村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紅茶經,因為紅茶是他們共同的生命記憶。因此如何依著各自的條件,藉由凸顯各家特色進行點與點的串聯,以豐富多元、較整體的方式呈現鹿篙紅茶,或許能為下一代的紅茶路提供一個方向。

茶煮慢聊在鹿篙
於是,去年我先以鹿篙的茶款為主體,在埔里辦了兩場不同主題的茶席,皆獲得很好的迴響。今年下半年,我將類似的概念移到鹿篙,和幾位農友合作,透過不同主題、形式與結合場域的呈現,講述與他們生命經歷有關、以各家特色茶款串起的茶席活動,希望能從人的角度,透過茶席的感官體驗,與茶農、製茶人和當地有更多的互動和對話。其中最特別的應該是 9 月份的那場「咖啡人的紅茶製作與專業沖煮」那場高郁淳分享了用咖啡嫩葉是做成白茶,並用不同的評鑑杯試泡出不同的滋味,令人耳目一新,與會的朋友回饋表示原來在日月潭的紅茶產區有人在嘗試不一樣的事情,是走進產區才能親身接觸到的體驗和樂趣,就在我們平日的生活範圍裡。
我預計今年的目標,希望能推出串聯香茶巷多間茶廠的紅茶伴手禮與旅行指南。內容不僅是文字介紹,也希望透過品飲來自鹿篙的各種滋味,理解當地各茶農與製茶人想透過紅茶傳遞的訊息。歡迎大家一起來鹿篙茶煮慢聊! 也邀請大家來關注我在臉書上的專頁「茶說旅行」,一起跟著攪動鹿篙香茶巷的茶香散策。
圖一:「臺灣紅色味道-鹿篙飄香的故事」一書以持木茶廠老照片為封面
 
圖二:茶說旅行茶席
 
圖三:「茶煮慢聊在鹿篙--系列茶席」活動海報
 
​​​​​​​圖四:9 月 10 日活動照片,地點於花音咖啡
 
圖五:鹿篙社區的刊物要跟大家分享每個人自己的紅茶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