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育暐
身為埔里土生土長的孩子,兩年前,十六歲時,我第一次踏入南港溪。清涼的溪水掠過腳踝,帶來心曠神怡的暢快;然而耳邊老師卻娓娓道來河川環境與生態的隱憂。外人對埔里水的印象,或許僅止於礦泉水、茭白筍灌溉、釀酒與造紙,卻鮮少有人深入理解河川正承受的汙染與開發壓力。那些曾經澄澈見底的溪水,如今正逐漸從人們的記憶裡淡去。
然而,當多數人選擇遺忘時,仍有人願意行動,讓河川不至於在沉默中消逝:埔里河川生態保育協會——他們常俯下腰,頂著烈日、扛著風雨,為河川美容,親手撿拾垃圾;又如南投縣水環境關懷聯盟──持續對外發聲,提醒人們看似能整治河川的河堤工程,實際上卻讓河道縮減、流速加快,導致生態破壞。
埔里河川保育協會是埔里水環境的守護者(劉孫齊攝)
自發組織、靜默的守護──埔里鎮河川生態保育協會
埔里河川生態保育協會是由 25 位志工組成巡守隊,他們走遍埔里大小河川,撿拾河流、堤防的垃圾,範圍涵蓋埔里所有河川。每位志工不辭辛勞地輪班執行勤務,他們並非是有酬勞動,也不是生性就喜歡撿垃圾,是因為 20 多年來,河川的垃圾總是撿不完,還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你丟我撿」看似理所當然,卻是最錯誤的惡性循環。少數居民隨手亂丟,志工們只能不斷彎腰撿拾,卻永遠追不上垃圾的速度。乾淨的溪流,終有一天也可能變成惡臭的水溝。
協會志工在河中執勤時,常見塑膠漂浮、碎玻璃閃爍,甚至整袋垃圾被棄置河岸——有人嫌麻煩,就從機車踏板一腳踢下;有人不負責任,乾脆從貨車車斗甩出。這些垃圾不僅阻塞渠道,更隨灌溉水流入農田,污染水質。一旦殘留重金屬或廢水,將釀成不可逆的傷害,危及灌溉與民生用水。
埔里河川生態保育協會總幹事游昇財提到,南投縣環保局去年訂定河川垃圾撿拾量 800 公噸的目標,最終順利達標。然而這份「達標」的背後,卻也意味著河川垃圾量大到令人擔憂——幾乎年年都能輕易超過。他們歸納垃圾被隨意丟棄的因素:一是人口多且市面上有許多一次性用品,使用後隨手就丟。二是維護河川人員不足,沒有人可以時時監視舉發。三是現行法規規範的罰則輕,應繳的罰鍰不痛不癢,習慣亂丟垃圾的居民容易再犯。
看似漂亮的「撿拾達標」,其實是河川無止境被垃圾淹沒的證明。若我們仍抱著「你丟我撿」的僥倖心態,下一個失去的,恐怕就是自己賴以生存的水源。正因有這群默默守護的志工,河川才沒有在垃圾中完全沉淪。但協會的存在提醒著我們:環境需要的不只是撿拾,更需要全民的尊重與行動。
志工們親身下到河圳撿拾垃圾,其中竟然有被棄置的死豬,令人觸目驚心。(劉孫齊攝)
公民行動、有聲的訴求──南投縣水環境關懷聯盟
筆者就讀暨大附中時,因為戶外教學接觸到牛相觸堤防議題,所見就是用水泥搭建的防洪設施。那時,我才了解堤防的興建看似能有效美化河川周圍環境、治理河川,實際上卻對生態環境與道路橋樑造成嚴重影響。牛相觸堤防竣工的同年,堤防下游的愛村橋就被大水沖斷,隨即受到相關單位或在地居民的關注與討論。「南投縣水環境關懷聯盟」也就此萌生。
水環境關懷聯盟進行眉溪流域調查,從河川的視角看埔里。(水環境關懷聯盟提供)
南投縣水環境關懷聯盟發起人吳美育老師,不僅持續投入河川守護,為河川發聲行動,也將河川議題導入公民相關課程討論,分享自身行動經歷,讓學生從了解與發現問題,到自己思考正反面影響及解決方式。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換上青蛙裝,涉入溪水。無論是否曾經與河川有一面之緣,此刻的親身體會有了更深入的印象,更能夠從水資源使用者,甚至河川的角度探討議題。
近年來,水環境關懷聯盟持續舉辦「埔里流域知識營」,吸引各地高中生參與。課程不僅止於講師在教室的講解,更帶領學員實地走讀河川、進行生態觀察,從源頭理解河川的脈絡。最後以「愛護溪流的一百種方法」作結,啟發學員思考如何以自身能力,找到多元且可行的守護方式。以埔里為學習起點,這份對河川議題的關注與行動經驗,將被帶回到各自的家鄉溪流中,讓環境守護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實踐、發芽。
營隊學員踏入南港溪,學習溪流生態。(水環境關懷聯盟提供)
喚回清澈的記憶
南港溪與眉溪是流經埔里的兩大河川,也是孕育埔里產業的母親河。純淨的埔里水是埔里人共同的記憶,保護水資源不只要有自發組織無聲耕耘與公民團體發表訴求,更需要有在地居民對河川認同、支持與守護。這是最溫暖也最溫柔的助力。
讓溪流重現蟲鳴、鳥語,恢復綠意盎然的生命力,延續淨麗的景象。充滿生機的河川,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埔里靈魂的所在。為埔里乾淨的泉源喝采,為河川公共議題盡己之力,換回,也喚回清澈的記憶。清澈的水流就能再次在記憶與現實中交會,涓滴成流,為埔里續寫新的生命力。把河川留給下一個世代,讓溪水流向下一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