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宗澤
埔里水之鄉(穀笠合作社提供)
水埔里
埔里好山好水,過往以「4W」聞名,其中一項便是 Water。許多住在埔里的新住民都特別有感,相較西部平原的都會地區,時常要提著水桶去加水站買水,甚至回老家時,會特別提一桶埔里水回去,這也讓我特別有感。
1995 年埔里仕紳籌組「新埔里發展委員會」,提出「山之城、水之鄉、花之都、藝之鎮、健之邑」五大願景。當時台灣面臨加入世界貿易體系的挑戰,埔里傳統產業受到衝擊逐漸沒落,因此嘗試思考如何把山城特色融入產業,進行轉型與調整,也促成了後續埔里酒廠的轉型過程。
「水之鄉」小組召集人王子華,當年在水環境調查過程中,就發現埔里水質污染的問題,其中以家庭生活廢水與農業灌溉排水為大宗。他以南烘溪為先行區域,向政府提出設置親水遊憩區的建議,希望增強民眾對水環境的感受與重視。
雖然新埔里委員會後續因故無法持續推動,但卻帶給我們重要啟發:「水」仍是埔里得天獨厚的資源與特色,乘載著民生與產業。從產業角度來看,無論造紙、製酒或筊白筍,其品質優良的前提,都是水質優良,才能讓埔里的民眾以此為業。
因此,水構成埔里生活與產業的基礎,也是重要的公共資源。如何維繫埔里的水質與水源,需要大家一同攜手合作。埔里,一個美麗又多山的山城,隨時代演變,必須面對不同的危機與挑戰。
一新里居民為抗議違法開發山林,走上台中中友百貨街頭。(野自攝)

埔里水遇危機
事件一:一新里休憩旅館開發案——森形埔里農莊
2024 年初,農曆年前,一新里的居民突然集結,在村內示威遊行。原來居民發現,森形埔里農莊(台中中友百貨子公司)竟然違法整治野溪並私設道路,預計在庄頭重要的水源頭設置休憩旅館。該水源頭正是過去十年來,一新里居民積極守護與復育的台灣白魚(二級保育類魚種)棲地——刣牛坑溪,也是全台為數不多有台灣白魚棲息的溪流。
這段爭議事件,歷經公開說明會、一階環評審查、各種依法裁罰與拆壩過程,卻始終無法遏止開發持續推進。
其中可觀察到幾個現象:一是外部資本大舉進入埔里盆地,打著里山倡議與食農教育的旗號,美其名創造就業機會,實則不顧居民的生活與生存。他們任意開發台灣白魚的重要棲地,收割一新里長期經營的生態成果,同時違法裁罰金額超過兩百萬,但山林景觀卻已面目全非。二是森形埔里農莊開發範圍達約140公頃,涵蓋廣成里、一新里、合成里,企業並將開發基地拆分為三個不同案子送交環評,規避法規限制。三是該案經一階環評審查後雖退回補件重審,但依縣府環保局立場,仍依法行政受理,而非完全退回不受理。政府對財團的「寬容」,讓這場抗爭成為遙遙無期的拉鋸戰,不經意間也印證了環境運動前輩的一句話:「所有的抗爭,最終都是走向合法化的過程……。」

事件二:麒麟里廢棄物掩埋場爭議
2005 年 5 月初,隨著公共電視《茭白筍之鄉|水源地遇上掩埋場》的報導,位於埔里的「麒麟里廢棄物掩埋場」爭議浮上檯面。允捷事業有限公司向南投縣環保局提出申請,因開發面積未達25公頃而免送中央環評,卻計畫掩埋高達 245 萬立方公尺的一般事業廢棄物。若換算處理金額,將是一筆天文數字。
掩埋場開發基地下方的野溪匯入南烘溪(穀笠合作社提供)
該基地位於埔里鎮、魚池鄉、仁愛鄉交界處,周邊聚落包括紅仙水、中正村、共和村,地點位在兩台地之間的谷地,屬於南烘溪集水區。沿山谷有一條無名野溪匯入南烘溪。南烘溪正是平埔族群遷移進埔里的南進路線,沿線有姊妹橋、耶馬溪畔、牛洞等歷史景點,甚至包含 1923 年完工的埔里「第一淨水廠」,顯示當年南烘溪水曾是埔里重要的民生用水來源。
此區同時是重要農業生產地,有兩條水圳——1826 年開鑿的南烘大圳與珠仔山圳,灌溉面積達 600 公頃,涵蓋珠格里、溪南里、水頭里、枇杷里等地。其中「水頭里」顧名思義即水源頭,至今仍是埔里茭白筍的重要產區。
該區對於埔里的民生用水、農業灌溉與開發歷史,其意義不言而喻。倘若麒麟里掩埋場申請通過,未來一旦污水外洩隨野溪流入南烘溪,將危害埔里居民民生與農業用水。這種危害短期內或許不明顯,但隨時間累積,將由後代子孫共同承受。
今年 5 月 18 日於埔里綜合球場召開記者會,成立「反對埔里鎮麒麟里興建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自救會」,由蘇昱誠議員擔任會長,麒麟里長黃戊寅擔任副會長。
6 月 1 日,仁愛鄉中正村長石金水帶領居民於開發基地前抗議。由於掩埋場位置就在主要道路旁,回部落的道路也成為進出掩埋場的通道。對中正村居民而言,好不容易盼到莊康大道拓寬,能夠出入平安,卻迎來廢棄物掩埋場。
掩埋場開發基地位於布條後方的山谷地帶(穀笠合作社提供)
走訪麒麟里,不少居民表示簽過反對連署,但後續不知結果;問及看法時,許多人無奈說「可能還是會蓋吧!」顯示群眾對事件霧裡看花,反對力道缺乏具體行動與有效管道。
雖然南投縣議會在第 20 屆第 5 次定期會議中,埔里議員們對環保局長嚴格質詢,甚至議長也建議直接退回,不必再補件。但實際上,環保局仍依法受理申請,不存在完全退回的空間。另一方面,中央主管機關如農水署、經濟部中水局,也已明確表示不建議設置掩埋場。然而,南投縣政府似乎傾向以此作為解決垃圾問題的方案,而埔里的民生與產業,則成為代價。

埔里水如何流
「水從天上來,落在山林中,匯聚小小的碗裡。」
目前埔里鎮周邊山林逐步成為企業的開發熱點,對水環境帶來劇烈變化。這並非單一事件,背後因素與「國土計畫法」延宕有關。雖暫無最佳解答,但作為埔里鎮民,我們必須直球面對:該如何守護埔里的好山好水?
「水在流,會分流,也會匯流,最怕的是靜止不動,成為一攤死水。」
回首 1995 年新埔里發展委員會的「水之鄉」小組,其核心理念正是呼籲民眾對水環境有感,由下而上進行棲地營造與環境維護,才能帶動更多人投入守護行動,讓埔里未來仍能以「水之鄉」為榮。
此外,需要更多「溝通」。溝通並不一定要造成對立,而是釐清資訊、理解現狀、化敵為友,促使埔里居民與農民能夠串聯、表態與行動,最終匯聚民意。這份民意也不應只侷限於埔里,而要放眼整個水沙連共同體。唯有如此,主管機關才能理解,這些爭議事件不該以私有財產至上的理由,罔顧作為公共財的水源。水源滋養居民與產業,也是萬物的泉源,若暴露於不可逆的風險中,將成為歷史共業。唯有守護,才能讓水流向未來,滋養世世代代。
 
公視《我們的島》拍攝過程,帶領學生認識埔里的水圳與生態環境(穀笠合作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