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徐苑菁
著名版畫家林耀堂曾為一位阿婆創作畫像,畫作這位笑容溫暖的婦人,正是「龍南阿婆」徐葉秀妹,一生奉獻給臺灣天然漆,也用心守護著家人與漆農。
著名版畫作家林耀堂老師為阿婆創作。
阿婆與阿公如膠似漆的一生
龍南阿婆徐葉秀妹(民國 17 年-113年)19 歲嫁給徐阿龍後,襄助先生經營漆事業,一生奉獻給臺灣漆。阿公與阿婆並非一見鍾情,不是熱戀中的情侶。在那個年代,他們是兩個青澀的少年,順從長輩的安排結為連理,生了 5 個小孩,經營漆事業,養活一大家子。兩人在多年共同經歷中滋養了如膠似漆的愛情,彼此互相扶持,攜手偕老。
龍南阿婆徐葉秀妹濾漆。
漆神祭與阿婆──黑暗中的明燈與依靠
「萬物皆有靈,草木亦有心。」徐阿龍帶領苗栗、銅鑼的客家漆農五十餘位來埔里割漆,入山割漆時,一定會敬拜神明;否則進入深山,心裡會感到不安,工作不順。徐葉秀妹事先準備好豐盛牲禮及金香紙錢,虔誠祭拜漆神、山神、好兄弟,祈禱保祐採漆一切平安,不要出現毒蛇、毒蜂或妖魔,風調雨順,漆液大豐收。
漆農採割生漆非常辛苦,深夜 11 點多起床,從午夜 12 點到早上 10 點必須進入深山,爬到漆山上割漆樹、插貝殼收集生漆,採漆裝備重達30公斤,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夜晚,走在曲折的羊腸小徑,一不小心就可能跌下山谷,因此每一步都必須戰戰兢兢確定不會踩空。如果連續幾天大雨,泥石流滾,更是崎嶇難行,還有可能遇到土石流等險境。
勤勉的客家漆農努力採漆與漆神的庇祐,埔里產臺灣漆品質最優質、產量最豐盛。當漆價利潤高時,吸引各行各業投入,採漆的人成群結隊,熱鬧非凡,夜間山上燈光綿延,如同漆神無聲的指引,照亮黑夜中的商機。
龍南阿婆徐葉秀妹入漆。
埔里天然漆行──漆農的心靈旅館
徐阿龍幽默風趣人緣好,徐葉秀妹為人親切待人誠懇,將龍南漆器以美麗的花藝植栽、美味豐盛的客家菜餚迎接來訪的客人。因此經營天然漆的前輩、老闆們和漆農們,每天皆到埔里天然漆行泡茶、聊天以及做買賣。
只要氣候變天或採漆時節,老闆娘徐葉秀妹親自準備二、三桌美味道地客家菜餚。記得小時候常常跟著阿婆和媽媽在煮飯菜的古早爐竈、燒洗澡水的煙囪燒柴熱水爐前忙進忙出,雙手搓紅白湯圓,慢火熬煮成香甜的紅豆湯圓,客家麻糬沾花生粉等傳統客家點心,慰勞住宿埔里天然漆行的漆農與買漆的老闆們。
埔里天然漆行每天門庭若市,割漆季節到了,漆農一個人或攜家帶眷遷徙埔里,促進漆業繁榮。遇漆事業或家庭生活等疑難雜症,即諮詢徐阿龍及徐葉秀妹,盛情獲得好口碑。
徐葉秀妹焙炒臺灣漆咖啡。
龍南漆博物館:「愛創藝」的傳承
「愛創藝」是龍南阿公阿嬤提出的理念,意在以「愛」為核心,結合傳統漆技藝與現代創意。阿婆雖年長,卻以花藝漆器佈置、誠懇待客之道,以愛將漆藝遺留給世人,把這份理念活在日常裡,讓「漆」不只是器物,更成為生活的藝術。
徐葉秀妹手創龍南花藝漆器。
第五代徐玉富為了發揚臺灣漆文化,民國 77 年(1988 年)埔里天然漆行脫胎換骨,轉型成全台碩果僅存的臺灣天然漆產業技術文化保存博物館──「龍南天然漆博物館(龍南漆器 Long Nan Lacquer )」。在博物館常可見阿婆裡外辛勤工作,濾漆、入漆以及導覽講解的身影:「我們本來是住在銅鑼的,後來搬到埔里來種漆樹、採漆,外銷日本,也做過木碗木盤……,採漆、製漆是很辛苦的工作。」聽阿婆說一段精采的口述歷史,就像聽歌謠一樣順耳動聽。
生生不息的漆故事
常常有美術老師帶領學生參訪龍南天然漆博物館,體驗臺灣漆文化:「呀!貝殼原來是從漆樹生長出來的!」小朋友的童言童語令人莞爾,原來小朋友就插在漆樹上的物件而議論紛紛,有人猜香菇、有人猜靈芝,正確的解答乃是貝殼。導覽員看著每一雙專注的眼神,每一位聽眾沉浸在臺灣漆故事的時光裡,靜觀漆職人再現流傳千年的煉漆技法,靜心於漆藝手作課程,感受漆產業的歲月軌跡,聆聽龍南徐家底蘊深厚的故事,總是充滿了笑聲和感動。說故事的人獲得熱情的掌聲,聽故事的人帶著滿滿的力量回家。
阿婆的精神遺產
龍南阿婆的一生,見證臺灣漆業的興衰,也見證家族與社群的成長。阿婆以讚美與愛勉勵子孫,她的精神哲學是:敬天愛人,聚福緣。她用一生證明,只要誠懇待人,勤勉謙和,日子就能富足溫暖。
如今,人們走進龍南漆博物館,聆聽漆的故事,仍能感受到她留下的餘韻,既光明,又充滿力量。
邊欄小知識 1:「漆」的說文解字
倉頡以象形文字造漢字「漆」,描繪了漆樹被刻畫的痕跡和流出的液體,用以髹物稱漆器,色澤自然、質感溫潤、散發淡雅的漆香味,遇熱時不會解離出有毒物質,可長久保存,價值高。
邊欄小知識 2:什麼是天然漆?
天然漆是大自然太陽、土壤、水分的恩惠,孕育出天然高分子、環保、無毒、無公害,含有超過一千個分子的漆酶酵素,接觸空氣時氧化,乾燥硬化變成金黃色,又稱「液體黃金」。漆液可運用在各個方面,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值得推廣傳承;但資源和產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