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0
認識埔里的茄苳腳舊地名
 
圖文/邱正略

有別行政區名的「舊地名」
 「舊地名」是一個地方從早期沿襲下來的稱謂,這種地名或許被當代的行政區名取代,但仍活生生在我們生活中,在埔里大家都聽過的「枇杷城」、「梅仔腳」、「公田溝」等舊地名,也都習以為常。地名是人取的名稱,目的是向其他人傳達、溝通這一個地方的所在位置。因為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一樣,所以習慣命名地名就有差別。舊地名保留著地方特色,甚至隱藏著歷史線索。透過舊地名,可以帶領我們認識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產業與民俗。
 根據日治初期的土地調查,記載了一些埔里市區的「庄頭土名」有「埔里社」、「茄苳腳」、「梅仔腳(又分為「頂梅仔腳」、「下梅仔腳」)」(見圖1),茄苳腳位於市區的東南邊,即燕拾林一帶,梅仔腳位於市區的西北邊,即信義路一帶,兩個地名都跟植物有關。
圖1:埔里社堡街庄及土名調查表之一。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4246冊第52件頁147。

地名組成要素:語音、文字、意義
 有時候對舊地名的由來也不能「望文生義」,例如「景美」並不是因為當地景色很優美,「燕巢」也不是因為當地曾經有燕子築巢。要如何才不會被舊地名的表面字義誤導,有必要先知道「地名」組成的三要素:語音、文字、意義。有些文字上往往會因土名諧音而有借用字詞的例子,有些就可以直接按字面上望文生義。以大家熟知的「茄苳腳」為例,語音就是怎麼念,即使是不識字的長輩都會念「茄苳腳」,文字就寫成「茄苳腳」,意義就是因為早期該處有茄苳樹。隨著茄苳腳附近的居民愈聚愈多,因此也慢慢產生「頂茄苳」、「下茄苳」等舊地名。

台灣有很多以茄苳為名的地方
 茄苳腳這個地號名在臺灣很常見,很多地方都叫「茄苳」,只是有些因為時代的變遷,土名被轉化為現在的名稱,以致大家認不得它而已。舉一個例子,彰化縣花壇鄉的名稱就是起源自「茄苳」,因為日本統治時期許多地名重新編訂,產生一些「日本語譯音」的地名,也就是日本人問當地人舊地名叫什麼,然後以舊地名的發音找接近的漢字來使用,因為「茄苳」接近日語念的「かたん」,於是寫成「花壇」。高雄叫「打狗」、民雄叫「打貓」也都是相同的原因來的。
南投市也有一處舊地名叫「茄苳腳」,就是今日的嘉和里、嘉興里,起源於該處臺3線路旁有一棵老茄苳樹(見圖2),樹下也有一間「茄苳樹王公」廟(見圖3)。
 
圖2:南投市嘉興里大茄苳樹
圖3:南投市嘉興里大茄苳樹下的茄苳樹王公廟
文獻上最早出現的茄苳腳
 至於埔里的「茄苳腳」舊地名是從何時開始產生,可以推測是道光年間平埔族遷移到埔里不久就產生。因為平埔族進入埔里初期,先聚居於覆鼎金附近,第一批遷來的就聚居在茄苳腳,第二批遷來的就逐漸形成枇杷城、鹽土等聚落。道光26年(1846)北路理番同知史密來到埔里,發現平埔族未經官方准許下已經開墾一片土地,於是在「茄苳」、「木柵」一帶插標定界,禁止平埔族繼續私墾,這是歷史上目前可以找到最早提到埔里「茄苳腳」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