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3
牛相觸犄角上的牛耳『牛耳石雕公園』
文/圖   大可

    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觀光產業開始萌芽發展,國人旅遊風氣開始興起,那個年代出國觀光還受到限制,國內旅遊慢慢興起,能夠坐遊覽車一起出遊是最時髦的遊樂大事。當時南投縣陸續出現許多民間投資經營的「風景區」、「遊樂區」,竹山杉林溪、日月潭九族文化村、埔里牛耳石雕公園、草屯雙冬花園、國姓泰雅渡假村都是前後期相繼誕生的遊樂業者,以興建花園設施完成後,靠收取門票經營維持。























▌林淵塑像(謝棟樑 作品)
埔里門戶上的老景點
    位於埔里的牛耳石雕公園是繼九族文化村之後在1987年開幕的,至今已經有35年的歷史,它的經營與存在,正好見證了埔里地區的觀光發展和興衰。以地點來說,牛耳石雕公園位在愛蘭橋之前的牛相觸位置,等同是進入埔里市區的通衢要道,可算是埔里的門戶,也是早期中潭公路前往日月潭、霧社廬山兩大觀光遊覽軸線的必經之處,地理位置相當優越。大致上埔里人都是看著它或是跟它一起長大的,所以埔里的觀光產業地圖上,或在埔里人的心目中,牛耳石雕公園一直佔有一席之地,深刻烙印記憶中。

執素人藝術之牛耳
    牛耳石雕公園的成立是埔里奇人黃炳松董事長為了擺放水沙連地區素人藝術家林淵的石雕作品,量身打造的一座美術館與戶外石雕公園,同時也陳列許多當代藝術雕塑作品。就因為園區收藏展出的三大雕刻藝術家:林淵、楊英風和朱銘生肖都屬牛,黃董於是以「執雕塑藝術、素人藝術之牛耳」自我期許,加上園區位處牛相觸,都與牛有關,於是將園區命名為「牛耳石雕公園」英文名稱New Era Art。黃董的獨子黃碩基總經理後來到英國留學,就以Newer作為英文名字,深富家族傳承的意味。













▌從公園可以遠眺南烘溪和愛蘭台地
    牛耳石雕公園的誕生其實來自創辦人黃炳松和林淵兩個人生命中那段奇緣相遇,互相撞擊爆出無限火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也是埔里人值得深刻記住流傳的一段歷史。據作家鄧相揚轉述企業家黃炳松愛鄉土、愛文化的情懷,是受到埔里初中國文老師—埔里文化人劉枝萬的啟蒙與影響甚鉅,養成後來他對文化推動的熱誠。至於黃炳松會認識林淵是因為他當時擔任縣議員,捐出縣議員的政治獻金與志同道合的地方人士創辦了《埔里鄉情雜誌》,以報導在地的文化歷史和挖掘在地創作的藝術家為題,在友人的介紹下碰到林淵。













▌公園裡的大草坪
黃炳松與林淵的奇緣
    《埔里鄉情雜誌》乃水沙連雜誌的前身,1978年由黃炳松先生生前主導創刊,鼓吹地方藝文、歷史發展的重要刊物。當年正好是素人藝術家洪通爆紅的年代,雜誌獲報魚池鄉共和村有一位老農,老來發奮雕刻石頭,雕了很多很多的石雕堆滿屋前,黃炳松去看了之後,驚為天才。以他的藝術直覺,深信林淵的作品不輸給洪通,於是開始不斷地報導、並鼓勵林淵創作,還帶著他去拜訪楊英風、朱銘,當然他也去找了當時已經紅過半邊天的洪通,無意卻吃了閉門羹。但是楊英風和朱銘幾位藝術大師卻對林淵的作品,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是樸素藝術的佼佼者。黃炳松不僅在自己的雜誌大力推薦,也把林淵推薦給國內的主流媒體,另一方面也刺激他的創作朝向多媒體發展,黃炳松甚至帶他去日本北海道瞻仰昭和新山,讓他的視野從此更開闊,回來後林淵的創作領域也不再侷限於石雕,他開始彩繪圖畫、刺繡、鐵雕等多樣媒材的創作。作品快速大量地創作出來,黃炳松每月固定資助他創作,無限制地收藏他的作品,成為林淵的經紀代言人。












▌1979年雄獅美術老闆李賢文來採訪與黃炳松合影(林耀堂 提供)
台灣中心隱藏版的藝文中心
    後來他收藏的林淵作品多到乾脆就決定把本來買來要投資土地開發蓋房子的二萬多坪土地,拿來打造成林淵的美術館園區,也就是後來的牛耳石雕公園。公園完成後,黃炳松繼續積極的透過藝術界和報紙媒體的人脈,邀請許多人來埔里看林淵的作品,他非常好客,結交許多名人雅士,加上夫人黃周雪鳳女士燒得一手好菜的功夫,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賓客,當時謝里法、梁奕焚、楊英風、朱銘、席德進、邱錫勳、謝棟樑、陳朝寶等藝術家都是座上賓,黃夫人的炒米粉、鄉土菜極受好評,黃炳松也藉著饗宴和公園,把許多文化精英從台北吸引到埔里這個偏鄉來。牛耳石雕公園成為台灣中心隱藏版的藝文中心。













▌林淵美術館前二棵台灣原生種的肖楠樹
   怎料石雕公園園區在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受創嚴重,修復過程中慢慢演變成現在的牛耳藝術渡假村型態,一樣保有石雕公園、美食餐廳的精髓,繼續吸引著十方遊客的到來。2004年再投巨資新增小木屋住宿和SPA館,讓園區休閒設備更多樣,餐廳也引進樹屋鐵板燒和日本無菜單料理,提升園區美食的層次,從一大片鄉土餐廳的紅海中,走出創意料理的新藍海,完全不失黃炳松的美食家本色。










▌震後轉型渡假小木屋,提供住宿服務
台灣最早的桐花季賞桐花活動
    回頭來看,牛耳石雕公園不僅見證埔里觀光產業的榮景,黃董提出了許多創新並帶動地方藝術的發展,他在文化面的先知與卓見令人敬佩。就說現在每年四、五月桐花開的桐花季,牛耳石雕公園應該是台灣最早舉辦桐花節的地方,也稱得上是客委會桐花節的原型。話說園區土地未開發前原本是一片林業農牧田地,早期因為桐花樹桐子可製作桐油,桐木可快速成材的特質,台灣自日本時代就在各地種了許多桐花樹,牛相觸這裡也是。園區規劃時保留了許多原本的油桐樹,桐花一開,花瓣掉落滿地成為花毯,而樹下就成為他和雜誌社同仁一起用早餐的地方。想像80年代一群熱心地方的文化人,大家聚在一起談論著埔里未來發展的事務,然後就有人在吃著早餐,看著落下的桐花,夢想著如果在樹下有音樂會多好。後來開園後,黃炳松沒有忘記當時的夢想,開始在牛耳石雕公園的桐花林裡舉辦賞桐花季的活動,邀請音樂家、舞團來表演,結合在地食材開發創意料理,舉辦「花之宴」賞桐活動,每年桐花開時都邀請藝術家參與盛會,除了南投縣籍的藝術家外,也邀請黃勁挺、蕭進興、陳士候等人來到埔里。客委會辦全國桐花祭是從2002年開始,在此之前,台北土城在1997年就以全國文藝季桐花節之名首次推出,但是牛耳的花之宴更早在1996年就已經成形,堪稱是台灣桐花祭活動的濫觴。這也是現在每年客委會在各縣市客家鄉鎮推出桐花祭活動,南投縣的桐花祭系列活動開鑼,往往都會選在牛耳開始,不僅是因為這裡的桐花林大片又美麗,還有其前瞻歷史意義。












▌2000年牛耳石雕油桐花季(盧錫民拍攝)
將以水與松莊園轉身再出發
    牛耳在埔里深耕已經35年,參與了台灣經濟與藝術文化的起飛發展,主導石雕公園轉型為藝術渡假村的黃碩基總經理表示,當黃董的兒子很辛苦,因為父輩太優秀,他的期待標準又太高,很難再突破。但是台灣的觀光產業不斷有新的挑戰,2020年延燒至今的COVID19疫情,對觀光餐飲業帶來重擊,牛耳也不例外。一成不變不足應付瞬息萬變的時代來臨,將來牛耳除了準備再轉型,回歸建設開發的本質外,休閒遊憩規劃已朝向豪華露營區的方向進行,而這個轉型其實已經接近營運的階段,黃碩基以父親的名字打造了一個「水與松森林莊園」的品牌,也帶入第三代的女兒加入營運。在牛耳旁邊擴大規劃,莊園可眺望愛蘭橋,一覽似船尾造型的台地,視野極佳。設有豪華仙女帳篷、露營車、大草坪、落雨松、游泳池,陶藝、精油工坊、購物中心等多功能設備的豪華莊園。
    就在《水沙連雜誌》49期春季號電子刊出刊後的四月天,埔里人的牛耳藝術渡假村,桐花也要開花了。令人驚艷、全新風貌出發的水與松森林莊園也蓄勢待發,莊園門口造型優雅的老松樹,正以最誠懇的姿態彎腰迎賓,這棵名為「坐望松」的名樹,會在這裡竭誠地歡迎您的到來,牛相觸犄角上的牛耳依舊矗立不搖。





















▌水與松莊園門口的迎賓松「坐望松」